最好的用户体验设计团队如何将角色集成到敏捷工作流程中

最好的用户体验设计团队如何将角色集成到敏捷工作流程中

2025年1月26日

|

最好的用户体验设计团队如何将角色集成到敏捷工作流程中
最好的用户体验设计团队如何将角色集成到敏捷工作流程中
让创意,成为品牌的竞争力

无论是初创项目还是品牌升级,我们都能为你量身定制解决方案

icon
icon
icon
icon
icon
icon
icon
icon

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:敏捷团队在冲刺中飞速前进,而“角色模型”(personas)却被遗忘在某个角落,干脆没有创建。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理想满满,却被两周一冲刺的节奏逼到墙角。但如果你可以同时拥有速度与深度呢?在“以用户的角度,我希望…”和“Sarah 需要这个,因为…”之间架起桥梁,看看你的用户参与度将如何提升,收入如何增长,用户流失如何消失。你的产品将变成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而你也将成为实现这一切的关键人物。 

对于许多人来说,敏捷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(包括角色模型)似乎难以兼容。然而,被誉为“Visual Basic 之父”、角色模型的开创者 Alan Cooper 指出,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融入敏捷之后,其好处非常显著:

  • 能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需求。将原始反馈转变为精准叙述,开发团队可以真正使用,无需猜测用户意图,方向明确。

  • 能消除一开始就浪费的工作。如果你真正理解用户所需,就不会构建他们最终会排斥的功能,避免了昂贵的返工和无效开发。

  • 能桥接团队沟通鸿沟。当你、开发者、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有共同认知时,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。

  • 能释放更多时间专注于核心议题。UX 设计师负责用户研究和功能协商,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他们热爱的技术挑战——在会议中争论需求的时间减少,创造性的时间扩大。

  • 能始终聚焦用户需求。在开发过程中,你会根据真实用户需求评估新想法,而非假设,从而构建对用户真正重要的解决方案。 

接下来,我们将探讨敏捷和角色模型为何不容易融合,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。

敏捷与角色模型为何难以融合(以及如何修复)

敏捷强调速度,角色模型强调同理心。许多团队没能兼得这两者。

要让角色模型在敏捷中发挥作用,就必须把它当作一个“不断进化的活文档”,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研究项目。问题不在方法本身,而在团队如何对待角色模型。以下是让两者协同工作的关键方式。 

效率焦虑把用户研究边缘化

当两周一冲刺与数月用户研究发生冲突时,后者往往被抛弃。许多项目经理认为必须跳过角色模型,或者基于猜测草率制作角色——而传统的角色模型研究流程往往耗时:

  • 进行几十次用户访谈的定性研究。

  • 行为模式分析。

  • 创建角色模型。

  • 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定量验证。

他们担心深入研究会导致范围蔓延、错过截止日期,但跳过这一步,则让开发基于假设建造功能,支持成本攀升,用户转向更理解他们的竞争对手。 

William Hudson 提到,跳过这个关键步骤会带来严重后果。 

为什么角色模型能改造敏捷团队

角色模型将抽象用户具象化,避免代价高昂的错误,并帮助你交付真正有价值的产品。以下是它在不同阶段的价值:

初期阶段的优势

  • 当用户故事变成“角色故事”时,它们更加有力量。比如,“Sarah,一个忙碌的妈妈,在通勤途中想快速保存晚餐食谱”比“我想快速保存食谱”更能激发设计与开发团队的同理心。

  • 当高管提议添加 AI 聊天机器人时,你可以指出“我们研究的那位过载自由职业者角色更需要简单的任务组织,而不是更多功能”。真实用户研究胜过任何管理假设。

  • 冲刺决策速度大幅提升。团队不再绕着用户偏好打转,而是直接查阅角色文档,清晰明确,去除猜测,加快开发。 

长期价值

  • 从第一天起就构建正确的产品。如果在开发前先针对“技术焦虑的祖父母”角色发现静音按钮设计不清晰,就能避免后续大量支持成本和用户挫败感。

  • 团队围绕共同理解达成一致。比如在评估音频压缩方案时,团队会谈论“通勤者 Maya 的需求”,而不仅仅是技术参数。

  • 开发浪费减少。每个冲刺交付的都是用户真正提出的功能。转化率提高,支持成本下降,业务价值明显。 

在敏捷中实施角色模型:分步指南

下面是一套在敏捷环境中平衡深度用户洞察与速度的方法:

1. 在 Day Zero 之前开始(Start Before Day Zero)

Alan Cooper 提醒我们:“理清用户是谁、真正使他们满意的是什么,这些问题必须在第一天之前就回答。”在冲刺正式开始前,先进行必要的研究并构建用户直觉的基础。研究并不停止于冲刺开始,而是要持续。 

2. 让工程师与利益相关者参与用户研究

你的模型越多人参与创建,就越强大。工程师理解真实用户后,会从“构建功能”转向“解决人类问题”。高管看到用户真实困扰,也不会再推动毫无价值的功能。邀请团队共同参与访谈和观察,可以达到以下效果:

  • 同理心取代假设:后台开发知道自己是为 “Maria,她在应用崩溃时失去销售机会” 去编码,而不是为匿名用户。

  • 自然发生认同:团队更倾向支持自己参与制作的角色模型。

  • 洞察力倍增:工程师可能发现研究者遗漏的技术限制。 

3. 创建“最小可行角色模型”(Minimal Viable Personas)

聚焦用户需求而非人口统计信息。一句“Jared 是个忙碌的家长,在步行去车上的路上 30 秒内点晚餐”比任何年龄、收入区间都更有指导意义。MVP 角色应仅包含必需信息:

  • 名称、年龄等必要人口信息;

  • 扮演的角色(如既是客户也是乘客);

  • 图片(真实或 AI 生成、与使用情境相关);

  • 核心目标、动机与行为;

  • 简明使用情境、痛点等相关内容。

MVP 模型带来最大洞察,减少负担。 

4. 让角色模型无处不在

数字化整合使模型融入开发环境:在每个任务卡中附加角色模型标签,在 Wiki 或仪表盘中提供快速链接。实体存在也不可少:在团队空间张贴海报、制作与模型相关的杯子、鼠标垫等,甚至会议室中放入角色纸板,营造“用户参与”的氛围。每天谈论“这个功能如何帮助 Marcus?”让模型成为日常语言。 

5. 建立可持续的角色模型使用习惯

让角色模型成为团队日常习惯的一部分,而非边缘存在。在每日站会中以“这有助于 Sarah 更快保存食谱”为方式更新;在代码评审中考虑模型影响,“这一改动影响哪个角色?如何支持他们的目标?” 

6. 衡量角色模型的实际效果

通过衡量模型被提及的频率与使用情况来评估效果。定期(如每季度)调查团队对模型的帮助程度,统计哪些角色频繁出现在用户故事中,哪些被忽略。频繁提及的模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。 

在冲刺规划中让角色模型发光(Master Personas in Sprint Planning)

  • 冲刺前规划:筛选待办事项时问自己:“这能帮助 Marcus 成功吗?”不能的话,考虑删除。角色模型应决定什么建、什么不建;避免处理边缘案例。

  • 冲刺规划时:通过 Marcus 的体验来评估故事大小。例如:他在拥挤地铁上单手操作下拉菜单有多难?形成评估点;书写验收标准为情境形式,例如:“Marcus 通勤 7 分钟内创建发票”。情境驱动更有影响力。

  • 冲刺看板结构:以 Marcus 的旅程地图组织看板,每张卡提醒团队如何改善他的生活;设立角色模型倡导者,让每个决定都考虑角色声音;让开发与设计/研究人员配对,共同理解用户,产生更具同理心的方案。

  • 冲刺回顾演示:展示完整场景而非功能列表,演示 Marcus 如何使用解决方案,“离线优先,因为他常处于信号盲区”;跟踪重要指标(如生成发票时间、错误率、支持票等),真实成功意味着用户更成功。 

英国政府数字服务局(UK GDS)案例实操:让角色模型在敏捷中发挥作用

UK Government Digital Service(GDS)“服务绩效团队”就是一个成功范例,展示如何在敏捷开发中保持角色模型的活力与可操作性:

研究方式与角色开发

采用协作研究方法:团队研讨会、探索期和 Alpha 阶段的用户访谈、以及使用便签进行协作分析,而不是传统文档化角色。他们创建了一个核心角色 “The Conductor”(指挥者),代表那些需要跨多个服务审视政府服务绩效的用户。

创新之一是将用户需求格式化为标准结构:“作为指挥者(我们的核心角色),我需要一个跨政府服务的概览,以便知道重点在哪里。”他们还将需求分为三类:清晰表达的(explicit)、可观察但未表达的(implicit)、服务所需的(created)。 

用户需求层级结构

构建了三级结构来组织用户需求:

  • 高层需求:“我需要理解数据,以免误用。”

  • 中层需求:“我需要信任这些数据,以便支持我的决策。”

  • 详细需求:“我需要知道数据有多可靠,以便在必要时提供免责说明。”

这个层级结构使团队更易识别需求间的关系,并更容易在冲刺中确定优先顺序。 

向冲刺直接转化,无浪费

GDS 表现出的关键成功因素是如何简化研究成果的整合方式。他们表示:“我们不做 PPT 也不做详细报告,我们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更紧密地与团队合作。”他们通过协作便签会话,将“粉色便签上的角色与研究发现”转化为“橙色便签上的行动项”,并将这些内容纳入项目待办、冲刺计划和产品设计中。 

同时使用“亲和图”(affinity diagram)方法,将用户观察和引用群组化,帮助团队洞察用户行为、动机,并以此共建角色模型。 

将研究者嵌入团队中

GDS 让研究人员嵌入跨职能团队,而非在多个项目间漂浮。他们这样做能够:

  • 成为塑造设计的一部分;

  • 深耕产品或目标用户群;

  • 成为敏捷团队中角色模型倡导者。

这确保用户需求持续被关注并影响开发决策。 

持续精炼流程

团队建立了系统流程,通过结构化的电子表格列出所有需求,并保持标准格式显示;定期组织团队研讨与协作分析,确保随着项目推进,对用户的理解不断演进。他们指出:“我们会持续使用(角色模型),直到公共 Beta,乃至我们对用户理解不断深化,确保始终满足他们的需求。” 

成效显著

这种方法带来了具体收益:

  • 通过研讨达成一致理解,提高团队对齐度;

  • 嵌入研究者带来更快的洞察支持与角色倡导;

  • 研究成果直接转换为冲刺任务,具备可操作性;

  • 系统组织清晰,需求关系明确,优先级明确;

  • 团队在解读与解读含义上达成共识,决策协作更佳。 

总结:让敏捷与角色模型协同工作

当你在冲刺开始前先进行角色研究,并将其当作活文档持续更新,敏捷和角色模型可以完美结合—速度与同理心不必是对立,你可以用更短时间交付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。 

你的敏捷角色模型工具箱

  • 从精简开始:创建最小可行角色(MVP)—带姓名、目标和行为即可,无需详细人口统计。

  • 随处可见:在任务卡中加模型卡片,打印海报,站会提问使用角色名称。

  • 定期更新:每次回顾时用支持票和用户测试得出新洞察来更新角色。

  • 决策过滤:构建前问自己“这能帮助 Sarah 吗?”

  • 测量影响:跟踪对话中角色提及频率、功能使用和支持成本变化。

转化你的冲刺

  • 编写故事使用“Marcus 需要 X,因为…”而非泛泛“用户故事”。

  • 将冲刺看板组织为角色旅程而非功能列表。

  • 演示整个工作流,展示角色如何完成实际目标。

通过角色模型,你的产品将真正解决用户的真实问题。每一行代码都将改善某个人的生活。敏捷角色模型让抽象功能转变为真实的人类影响。